晨光熹微,裊裊炊煙尚未散盡,幾聲雞鳴犬吠更襯出營盤峁村的寧靜。遠處,長城與黃河在此“握手”,勾勒出老牛灣黃河大峽谷的壯美輪廓;近處,富有地域特色的窯洞農家樂院落錯落有致,鄉間小路蜿蜒穿行于果樹與菜地之間。然而,犄角旮旯的零星垃圾、溝渠旁淤積的雜物,猶如畫卷上的瑕疵,提醒著這個“國家5A級景區所在地”需以更高的標準守護家園的潔凈。
宣講:從“知健康”到“護家園”的覺醒
清晨的村委會院子里,橫幅高懸——“提升人居環境,共享健康生活”。村主任高改翠站在人群前,聲音洪亮:“咱營盤峁是景區‘門面’,環境干凈了,游客才愿意來,鄉親們的錢袋子才能鼓起來!”鎮衛生院韓鐵軍大夫的宣講緊扣村民生活場景。他拎起一只農藥瓶道具,用方言警示:“廢棄瓶子亂扔,毒素滲進土壤,種出的菜上了自家餐桌,慢性病就找上門了!”又指著垃圾桶模型解釋分類:“菜葉子堆肥是寶,塑料瓶換錢是利,垃圾分好類,健康又實惠!”臺下村民頻頻點頭,李家嬸子低聲感嘆:“以前就感覺亂得入不了眼,咋能知道哉里面還藏病根兒得了!”這場宣講的“鄉土智慧”更在于融合景區需求。韓大夫特別強調:“游客最愛干凈民宿!廚房泔水及時清、廁所消毒勤通風,既是防病,也是攬客的金招牌!”農家樂經營者王大娘笑著應和:“這話在理!我家民宿打掃得特別干凈,游客來了都夸好!”?
行動:黨群齊心守護“黃河第一灣”
宣講尾聲,高主任一聲號召:“知識記心里,更要見行動!今天咱給營盤峁‘洗把臉’!”頃刻間,村民戴上手套、扛起掃帚鐵鍬,如戰士般奔赴“戰場”。河道旁,一支“紅馬甲”突擊隊格外醒目。青年小伙子們揮汗如雨,揮鍬鏟除溝渠內雜物。“景區碼頭就在下游,這兒干凈了,游客玩得才安心!”小伙子們邊干邊說。村民張大嬸將撿拾的塑料瓶投入“可回收”桶,“回收塑料瓶可以積分,攢夠50分換瓶洗衣液,還能參評‘最美庭院’!”她笑言。這套“文明團結超市積分制”將人居環境整治細化為多項小指標,由村委會每月考評,積分可兌物資,全村農戶參與其中。三小時奮戰,成效斐然:當天共清理各類垃圾兩大車,整治農家樂周邊衛生死角二十余處,黃河文化彩繪步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,整個營盤峁村如同拂去塵垢的明珠煥發清爽質樸的光彩。
余韻:潔凈之路通往美好家園深處
村民王大姐站在自家煥然一新的小院前感慨道:“以前總覺得打掃是自家的事,現在才懂得,整個村子干凈了,才是真的福氣。”村民圍坐老槐樹下暢談未來:“河道旁種片海紅果林,游客能摘果,咱也增收!”高主任望著井然有序的村容,語氣堅定:“這‘面子’靚了,‘里子’更要實。今后,咱們得把‘門前三包’責任制真正抓起來,衛生評比要月月搞,讓干凈整潔成為咱營盤峁的新習慣!我宣布每月10日定為“全村清潔日”,增設‘環保課堂’教垃圾堆肥技術,讓整治從‘一陣風’變‘四季春’。”環境整治的成果,正悄然轉化為一種內生動力。村民們談論著如何把垃圾分類做得更細致,商量著在房前屋后種些花草美化庭院,一種對環境負責、對健康珍視的集體共識在悄然生長。
營盤峁村這場“環境衛生與健康知識”的宣講與實踐,并非一次終結,而是一聲嘹亮的序曲。老牛灣的黃河濤聲依舊,而今日掃帚拂過的每寸土地,都在為這座“長城黃河握手之地”書寫新注腳——家園之美,在山水之凈,更在民心之聚;鄉村振興之路,正始于人人拾柴、守護共同屋檐下的那縷炊煙。在鄉村振興這幅宏闊畫卷上,營盤峁村正以掃帚為筆,汗水為墨,飽蘸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,一筆一畫,奮力書寫著生態宜居、鄉風文明的新時代篇章。這潔凈之路,每一步都通往更健康、更美好的家園深處。
政府網站標識 1501240001
地址: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 電話:0471-7910558